根据2019年云南省制定的健康素养方案,我市启动了健康素养监测入库调查工作,收到2165份有效问卷,按照国家统一的数据分析方法,经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加权统计分析,监测结果显示: 文山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16.76% ,监测结果经州级疾控部门确认有效,现予以公示。
第一部分 背景
一、背景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和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201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指标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该指标又被纳入医改监测指标体系。2016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与健康“十三五”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的目标。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下,2012—2015年云南省连续开展了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说明近年来云南省的卫生健康和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与国家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于文山市来说,要实现到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与全国同步提高到20%的目标,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规范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为规范我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进一步掌握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为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健康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文山市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调查针对15-69岁居民开展,使用云南省标准的统一问卷、抽样设计,以及数据收集方法等开展了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第二部分 监测方法与内容
一、目标
(一)掌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变化趋势;掌握不同特征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及变化情况;掌握我市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二)分析我市各类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评价卫生健康政策、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效果;提出优先工作领域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健康决策及制定有效的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提升基层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二、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
文山市15~69岁城乡常住人口
(二)调查范围
按照抽样方法抽取了3个街道、8个乡镇共计40个监测点,其中:城市监测点8个,农村监测点32个。
(三)抽样原则
1.考虑监测点和监测样本具有文山市代表性,在全市各街道乡镇开展监测工作,
2.考虑可行性及经济有效性,采用分层多阶段、PPS、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3.考虑健康素养水平在家庭户中的聚集性,1个家庭户只调查1名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
(四)监测点数量
以省州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方案为依据,根据本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需要,决定在本市11各街道、乡镇开展一次全面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监测点按照人口比例设置为(见表1):
表12019年各街道、乡镇监测点量
序号 |
地区 |
城市点数量 |
农村点数量 |
1 |
开化街道 |
2 |
|
2 |
卧龙街道 |
2 |
|
3 |
新平街道 |
4 |
|
4 |
德厚镇 |
|
4 |
5 |
马塘镇 |
|
4 |
6 |
薄竹镇 |
|
4 |
7 |
秉烈乡 |
|
4 |
8 |
红甸乡 |
|
3 |
9 |
古木镇 |
|
5 |
10 |
平坝镇 |
|
4 |
11 |
小街镇 |
|
4 |
(五)样本量估算及抽样方法步骤
1.样本量估算
以2017年云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2.2%为p值,允许相对误差取值为20%,允许绝对误差δ=12.2%×20%=0.0244,uα=1.96,根据公式:
计算本市样本。
计算出N=691。
按城乡进行分层,总样本量=691人/层×2层=1382人,考虑无效问卷和拒访率,实际抽样样本量扩大10%。
N=1382×(1+10%)=1520人
依据计算结果,结合本市人口规模、本市的样本量为2000.
2.样本抽取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每个监测点、抽取70个家庭户,每个家庭户抽取1名15~69岁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监测点完成50份调查为止,全市最终调查2000人。
抽样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家庭户抽样:由各抽中的社区居委会(村)进行列表后,将家庭户信息(家庭户列表)上报至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由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把全市的家庭户信息(家庭户列表)上报至州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在每个社区居委会(村)内随机抽取70个家庭户。
第二阶段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员在每个抽中的家庭户内,收集家庭成员信息,按照KISH表方法随机抽取15~69岁常住人口1人开展调查,直到该社区居委会(村)在抽取的70个家庭户内完成50份调查为止。抽样步骤见下表3。
表3 2019年文山市健康素养监测抽样步骤
抽样阶段 |
样本分配 |
抽样方法 |
分 工 |
第一阶段 |
每个监测点抽取70个家庭户 |
简单随机抽样 |
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收集社区居委会(村)的家庭户列表,由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安人口数设置监测点数。 |
第二阶段 |
每个家庭户随机抽取1人调查,每个社区居委会(村)内完成50份调查 |
KISH表法 |
州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分配KISH表代码,调查员现场抽取并确定调查对象。 |
5.现场调查时间:2019年5月1日-2019年7月31日
三、调查问卷
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2019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监测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
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一)数据录入和整理
各监测点质控员首先采用复核问卷对各监测点的调查质量进行复核,通过复核符合要求的问卷由各监测点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市疾控中心质控员对调查原始问卷分进行真实性复核和合格性复核。真实性复核方法为:每个监测居委会(村)抽取50%调查问卷,采用《复核调查表》以现场复核或电话复核的方式进行真实性复核,复核结果不一致比例超过10%,则视为该乡镇现场调查信息不真实,必须重新进行调查。合格性复核方法为:对每份问卷上的所有信息进行逐条查验,出现调查对象抽错、错填、漏填、不填和逻辑性错误等情况,均视为不合格,1个监测点内不合格问卷数量达到10%,该监测点必须重新进行调查。市疾控中心经过真实性复核和合格性复核合格的监测资料,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比较两次录入数据间的差异,修改录入错误。数据录入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重新录入。按照有效问卷的确定标准(①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中地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4个变量填写完整无缺失;②问卷主体部分填写完整率高于95%进行问卷整理。回收问卷2165份,有效问卷2165份, 问卷有效率100%。
(二)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1.分析内容
(1)居民健康素养总体结果以及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
(2)根据基本知识和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基本技能3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方面健康素养的比例及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
(3)针对我市的主要健康问题,为适应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的需要,将健康素养按6类健康问题进行分类,具体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分析我市居民6类与健康问题相关素养水平及其在不同特征人群间的差异。
2.健康素养标准界定
本次调查沿用我国科学素养调查百分数计算法,参照其他国家采用的判定标准(回答正确率达到75%),考虑到目前的测评内容基于我国发布的健康素养66条的要点,是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必须理解或掌握的、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因此将测评问题回答正确率达到80%作为具备健康素养的标准,据此,正确回答80%及以上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或健康技能健康素养3个方面的调查内容者分别视为该调查对象具备这3个方面的健康素养。
同样,正确回答80%及以上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或健康信息这6个健康问题所考察的题目者分别视为该调查对象具备这6个问题的健康素养。其中判断题与单选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多选题答对计2分答错计0分,错选、少选、多选都判定该题回答错误。
五、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次健康素养调查顺利实施并保证调查质量,采取如下措施对调查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调查质量。
(一)采用国家统一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全市各调查点的抽取按照严格的统计学抽样原则确定,严格按照2019年的国家统一方案要求完成各级抽样。
(三)采取多级培训方式完成调查员培训。市疾控中心质控人员参加省级、州级、市级培训,对各监测点质控员和调查员进行培训,确保11个乡镇/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全部培训合格。使用全国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调查方法和指标解释等,以保证调查的一致性。
(四)调查前进行绘图列表,掌握被调查地区居民实际居住情况,避免空房抽取,减少无应答误差,应用KISH表选择被调查对象,保证调查对象选取的随机性。
(五)调查完成后,调查员当场检查是否存在漏项、书写错误、逻辑错误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签署调查员名字。
(六)各调查点质控人员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核查,记录质量控制检查结果并签字。对所发现的问题,质控人员及时与调查点负责人及调查员交换意见,确定解决方法,并及时纠正。
(七)市疾控中心负责对监测点的问卷及时进行抽查,并及时反馈各项目点。
(八)采用双录入方法对问卷进行录入和核对。
(九)在省健教所指导下拟定分析框架,并采用双人平行分析,确保分析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无误。
第三部分结果
一、监测对象人口学特征
2019年健康素养监测共调查全市15~69岁常住人口2165人,收回有效问卷2165份,有效率为100%。男女性别比为53:47,平均年龄45.75岁。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主,占74%;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占47.2%。
表1 文山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人口学特征
变量/性别 |
人数N |
构成比(%) |
男 |
1145 |
52.9 |
女 |
1020 |
47.1 |
文化程度 |
人数N |
构成比(%) |
不识字/少识字 |
406 |
18.8 |
小学 |
842 |
38.9 |
初中 |
568 |
26.2 |
高中/职高/中专 |
190 |
8.8 |
大专 |
86 |
4.0 |
本科 |
70 |
3.2 |
硕士及以上 |
3 |
1 |
户籍 |
人数N |
构成比(%) |
本地 |
2102 |
97.1 |
外地 |
63 |
2.9 |
二、文山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19年文山市居民总健康素养水平为16.76%,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1.7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24.57%,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8.29%。
2019年文山市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45.03%,科学健康观素养36.90%,基本医疗素养28.45%、慢性病防治素养25.77%,健康信息素养24.06%和传染病防治素养22.49%。
全市居民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和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特点:女性高于男性;年轻人高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和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在不同社会人口、人群中呈现的特点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一致。
表2 文山市居民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
组别 |
三个方面素养水平 |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
|
知识 |
行为 |
技能 |
科学 |
传防 |
慢防 |
安全 |
医疗 |
信息 |
男 |
17.5 |
11.3 |
10.0 |
31.5 |
11.3 |
21.7 |
49.8 |
4.3 |
11.5 |
女 |
19.2 |
10.9 |
18.4 |
30.6 |
11.7 |
23.3 |
47.6 |
12.8 |
16.2 |
年龄 |
知识 |
行为 |
技能 |
科学 |
传防 |
慢防 |
安全 |
医疗 |
信息 |
15~24 |
24.6 |
13.3 |
15.4 |
37.2 |
8.4 |
25.4 |
65.4 |
12.3 |
17.9 |
25~34 |
29.4 |
17.6 |
23.7 |
45.3 |
13.5 |
33.1 |
57.6 |
13.9 |
23.3 |
35~44 |
17.3 |
9.3 |
12.5 |
31.0 |
10.3 |
22.2 |
46.4 |
5.8 |
10.6 |
45~54 |
6.4 |
5.7 |
7.8 |
19.3 |
15.4 |
13.0 |
36.0 |
3.8 |
6.2 |
55~64 |
7.6 |
8.5 |
8.3 |
14.8 |
12.6 |
13.0 |
26.3 |
2.4 |
7.2 |
65~69 |
4.3 |
5.5 |
2.9 |
9.2 |
5.2 |
17.7 |
20.5 |
2.2 |
5.3 |
文化程度 |
知识 |
行为 |
技能 |
科学 |
传防 |
慢防 |
安全 |
医疗 |
信息 |
不识字 |
7.5 |
7.7 |
2.0 |
14.0 |
9.2 |
14.7 |
17.4 |
7.7 |
1.1 |
小学 |
5.4 |
5.4 |
6.9 |
17.2 |
8.9 |
13.2 |
29.4 |
1.2 |
5.1 |
初中 |
12.5 |
8.4 |
13.1 |
26.4 |
9.9 |
17.4 |
50.1 |
5.3 |
9.1 |
高中/职高 |
25.1 |
16.0 |
17.1 |
43.7 |
14.2 |
25.3 |
60.1 |
15.9 |
17.1 |
大专/本科 |
30.6 |
14.3 |
19.6 |
38.2 |
13.2 |
34.3 |
56.8 |
9.5 |
25.1 |
职业 |
知识 |
行为 |
技能 |
科学 |
传防 |
慢防 |
安全 |
医疗 |
信息 |
机关事业 |
28.4 |
11.8 |
18.6 |
46.2 |
18.1 |
24.7 |
57.9 |
15.3 |
27.2 |
学生 |
18.0 |
11.4 |
17.5 |
26.8 |
17.0 |
31.1 |
69.9 |
11.4 |
14.4 |
农民 |
5.0 |
4.9 |
7.2 |
18.0 |
8.0 |
12.1 |
30.5 |
1.5 |
4.9 |
工人 |
16.2 |
8.0 |
12.9 |
31.0 |
12.1 |
19.2 |
53.5 |
3.9 |
8.0 |
企业 |
25.9 |
16.6 |
15.8 |
35.3 |
10.9 |
27.4 |
46.9 |
14.3 |
16.2 |
其它 |
15.1 |
13.0 |
14.5 |
27.5 |
7.5 |
25.5 |
50.2 |
4.9 |
15.3 |
总 计 |
18.3 |
11.1 |
13.9 |
31.1 |
11.5 |
22.4 |
48.8 |
8.2 |
13.7 |
四、结论
(一)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
2019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6.76%,意味着每100个15~69岁的人群中,只有16个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容并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在较低水平,亟待提高。
(二)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年龄、文化和职业特征来看,2019年的结果显示25~34岁年龄段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超过35岁健康素养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职业人群,农民健康素养水平最低。提示我市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人群仍是青少年、中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和农民。
(三)城乡居民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相对较高,但健康知识尚不能有效转化为健康行为
2019年的监测结果都显示,三方面健康素养中,居民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素养水平均为三方面中最高,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均为三方面中最低。监测结果呈现出健康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高于健康行为的特点,这符合健康教育理论对“知识”、“技能”和“行为”关系的阐述,提示今后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要不仅要注重健康知识传播,而且要更加注重行为的改变,不断探索和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方法和适宜技术。根据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健康知识的获取相对容易,但由知识转化为信念,进而转化为健康行为,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受内因、外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推动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支持性环境等,这些都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行为形成过程既受自我效能、健康信念等主观因素影响,也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展健康教育要明确影响和制约不同人群健康行为的关键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
(四)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从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来看,2019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均为最高45.03%,其次为科学健康观36.90%,再次为慢性病防治素养25.77%和健康信息素养24.06%,具备率较低的为传染病防治素养22.49%和基本医疗素养28.45%。据此可以推断:
1.我市居民初步形成科学健康观(36.90%)
拥有科学的健康观可以指引人们追求健康、实现身体、精神的舒适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调查显示我市居民对于健康的定义、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缺碘危害、大量出汗后补充淡盐水、健康体检等问题的理解正确率均在60%以上,说明我市居民科学的健康观已初步形成。值得一提的是,结果显示仅有1/3的对象知晓母乳喂养的全部优点,应继续加大宣传,强化母乳喂养意识,提高母乳喂养率。
2.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已相对较高(45.03%)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如“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日本核泄露、食品安全、职业伤害、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极端气候等。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力度,广泛传播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群众安全急救意识不断提高,更加关注对安全急救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对提升居民安全与急救健康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居民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有所提高(25.77%)
近年来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慢性病防控的形势和任务仍非常艰巨,城乡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知识知晓率却普遍偏低,出现慢病防治工作中常见的“三高三低”现象,即慢性病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知识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因此,进一步加大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力度迫在眉睫。
4.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较低(22.49%)
近10年来我国几乎每1~2年就有1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如埃博拉、寨卡等。我市作为贫困山区县级市,同时居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都给全市的传染病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了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正确的预防要点与每位居民息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这些年的健康宣传,乙肝的传播方式、肺结核病人的减免政策、疫苗接种禁忌事项的知晓率均已较高,均在60%以上。
5.超七成的人不具备基本医疗素养(28.45%)
基本医疗素养指人们在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能力。具备基本医疗素养的人仅为28.45%。调查还显示居民普遍存在用药误区,超过一半(53.6%)的调查对象认为“久病成医,慢性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调整治疗方案”,事实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治疗药物一旦服用,很多都需长期坚持服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38.6%的对象不理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是什么及到哪里获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孕产妇须在孕早中晚期至少接收5次产前随访,但是调查显示86.9%的调查对象都没有正确回答出5次孕检。约77.7%的对象不理解“OTC”标识含义。几乎一半(50%)的对象未掌握体温计正确读数方法。28.7%的对象认为输液显效快有病首选输液,40.6%的对象认为预防流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是老百姓最熟悉的药物,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者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情况都属于滥用,抗生素滥用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还有可能发生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引发二重感染或耐药。“输液好得快”是一个认识误区,“口服”是最常用、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
6.具备健康信息素养者仅24.06%
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表明,良好的健康信息素养能够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管理能力;增进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卫生资源浪费,提升健康水平。因此,提高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极为重要。
本次调查中,重点考察了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处理媒体健康信息、查看预包装食品包装袋信息、理解医学科普文章等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我市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24.06%,提示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工作建议
(一)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措施。2014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国卫宣传发〔2014〕15号),明确要求2020年实现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目前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视程度,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的氛围,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意识,促使城乡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切实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二)加强重点地区、人群、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加大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和企业工人等重点人群,科学就医、合理用药和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传播材料和工具,尽快建立起全市的健康教育传播材料云资料库,实时更新和共享。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力争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将中老年人作为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重点人群,研究制订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健康问题的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不断创新提高中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
(三)、积极探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和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依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医院等活动平台,以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室)等场所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改善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活动,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促使居民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并固定健康行为,形成健康习惯。针对当前居民缺乏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基本医疗知识,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互联网、手机APP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传播形式,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要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对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传单折页以及一些互动形式,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渠道,扩大他们的健康信息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掌握相关的医改政策,增加科学就医和合理用药的常识,促进他们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
(四)不断提高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重点健全县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保证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完整。加强市、县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熟练掌握健康素养监测技术;建立稳定的健康素养监测工作经费的投入,使监测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通过连续监测,掌握人群健康素养的变化规律,评价卫生政策和健康教育工作效果,确定优先工作领域,为政府决策提供循证支持。开展健康素养实证研究,研究健康素养与生命质量、人均期望寿命、疾病管理、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完善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重点健康问题的专项健康素养监测,丰富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媒体、公众等提供信息服务。
(五)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康素养是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素养是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较强指标,和人均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可有效减少健康不公平,显著降低社会成本;政府应将健康素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作为卫生和教育等政策的明确目标。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直接反映和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健康素养应当成为评价和预测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一样,作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国民健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