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东山乡板板桥村“五微促五更”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信息来源:东山乡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7日     点击:    
[字体: ]

A1140

板板桥村位于东山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有农村常住居民176户818人,居住着彝族、苗族、汉族3个民族,设党支部1个,党员24名。近年来,板板桥村坚持党建引领,推行“五微”行动,带领村民共同下好乡村振兴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万元,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农民自我管理和监督水平,10年来板板桥村上访事件、命案发生、安全事故、黑恶势力均为“零”。

(党员志愿服务队带领群众建设“小三园”)

壮大党建引领下的“微组织”,让基层队伍更“强”。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和“村组长—副组长—中心户”的双线运行、三位一体的党建联动工作体系,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设立1个党小组,配备3个副组长和10名中心户,切实加强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力量。积极发展村级社会组织,探索实施“一约六会”制度,建立“四支志愿服务队伍”,带动300名村民加入“微组织”参与乡村建设,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力。

(村级文艺服务队“欢跳彝族舞健身”活动)

组建基层治理“微网格”,让社会秩序更“稳”。建立“十户联体”两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10户—12户为一组,设置10个“微网格”和1名村网格长、10名中心户网格长,吸收党员骨干、网格员、“五老”和群众代表作为治理力量,门前安装联系群众卡,完善包保职责,建立“四必报”制度,通过包格包户、走访入户等形式,开展爱心义诊、院坝协商等活动6场(次),解决安装路灯、增设垃圾桶等问题9件。推动“智慧村庄”建设,在网格节点、关键部位、公共区域安装监控6个、音柱1个,实现全村消防安全、森林防护、水域防治、治安防范等管理全天候、全覆盖、无死角,逐渐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组”的治理格局。

(开展环保节能知识学习活动)

(组织开展院坝协商会商讨乡村建设发展)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点亮群众出行路)

推动产业发展“微循环”,让人民群众更“富”。发展优势产业,立足区位、交通等资源,大力发展1100亩豆尖、南瓜、辣椒等“土特产”,主供文山城区“佐料”“蔬菜”市场消费,让群众在“靠城吃城”中持续增收。创新特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综合体,建立30余亩的红果参、蓝莓、瓜果采摘园,建成现代“农庄”1座和休闲垂钓场1个,带动10户群众户均增收0.7万元,推动“粮头食尾”在板板桥落实落地。推广“农业+”模式,健全“532”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烤烟电能烤房2座,落地2个食用菌“智慧菇房”“农头工尾”的乡村产业链初步成型。

(利用房前屋后建设“小三园”)

(农户对烘烤完毕的烤烟进行等级分类)

(在玉米地里套种红果参,实现经济收入“双门路”)

实施乡村建设“微改造”,让村容村貌更“美”。积极探索“一清、一改、二去、三园、四化、五件事”的“112345”工作法,通过“班子带头干、党员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社会参与干”,动员群众投工投劳5000余人次,整合各类资金300余万元,清理坝塘淤泥2.8万m³,建设美丽庭院14户,打造“小景观”1处、“小三园”55个,裸墙改造1.3万㎡,绿道建设2700㎡,种植美人蕉、樱桃树等花卉苗木5.7万余株,“一桥一湖”文山老八景再现板板桥。开展“彝乡彝村”历史文化保护活动,挖掘村内历史文化元素,对村内7棵百年老树、2户民族古宅建档立卡、2名非遗传承人,一树一策、一宅一档、一人一卡,实施精准保护,实现农耕文化和村庄建设有机融合。

(群众投工投劳清理坝塘)

(组织群众对村庄公共区域开展大扫除活动)

(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种植绿化美化)

抓实为民便民“微活动”,让乡风民风更“好”。充分利用“服务群众日”“火把节”等重要节点,采取“线上预约+线下帮办”方式,帮助群众代办各类服务事项上百件,用“微服务”满足群众“微需求”。建立健全村民积分管理、道德评议激励等制度,根据评价标准按户打分,对孝敬老人、爱护环境等表现突出户给予表扬,对诚信缺失、不遵守村规的村民,列入“黑名单”,在项目争取、政策扶持、临时救助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干净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评出市级绿美庭院2户,民族团结进步家庭1户、健康家庭1户,最美家庭1户,乡级评出2个好媳妇、2个好婆婆,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良好村风逐步形成。

(党群同心构建文明乡风)

(打造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