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柳井彝族乡“勤劳苗寨”黄果冲 弘扬和创新实践“西畴精神” 解锁村民“幸福密码”

信息来源:柳井乡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点击:    
[字体: ]

说起美丽乡村,我们总会想起“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美好,向往“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祥和,黄果冲村就是这样一个美丽村庄。黄果冲村隶属于柳井彝族乡斗咀村委会,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距离村委会所在地1.2公里。全村共有42户176人,为全苗族同胞居住的村寨,现有4名党员。近年来,黄果冲村大力弘扬和创新实践“西畴精神”,推行“N+”模式,解锁村民“幸福密码”,推动全村实现了农民增收有动力、基层治理有活力、和美乡村有魅力,乡村美了口袋富了群众笑了。

 

“资源整合+庭院经济”,农民增收有动力。黄果冲村小组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理念,引导村民有效整合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边角土地、空闲院落等,围绕果蔬种植、盆景养护、畜禽养殖、休闲娱乐等发展多样化“庭院经济”,同时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开销售渠道,助力庭院产业变现增收。目前,黄果冲村种植沃柑1200余亩,群众自发种植庭院盆景10余户,发展肉牛、土鸡、生猪养殖等40余户,庭院经济助农增收初见成效。此外,还有一家“网红茅草屋”农家庄园,对外开放承接周末休闲服务,群众增收动力不断增强。

“闲话家常+院坝协商”,基层治理有活力。利用饭后的闲暇时间,以村寨广场、农家院坝为“主会场”,以“小板凳”为载体,让党员干部群众同坐一把椅子、同调矛盾纠纷、同议发展事项,以“小板凳”凝聚起“大民生”,让基层治理更加有效、更入人心。闲话家常倾听群众心声,“院坝议事协商”打破了干群沟通壁垒,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治理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依托“院坝会”重新修订完善了《黄果冲村村规民约》,实现用群众智慧推动村民自治的大转变;通过院坝协商,成功谋划发展了黄果冲村千亩沃柑产业发展,现在黄果冲村正在谋划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计划打造农旅综合体。“闲话家常+院坝协商”,真正让基层治理顺民意、贴民心、惠民生。抓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重视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社会风尚,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五看+五不看”,和美乡村有魅力。黄果冲村小组坚持“五看五不看”模式,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起,积极响应“晨起五件事”,以绿执笔,向美而行,把户美与村美一并谋划,擦亮了黄果冲绿美底色,提升了村庄颜值,形成了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良好格局,和美乡村正悄然形成。一看党群共建,不看单体突进。注重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陶仲林作为村里的党员同志,从自家庭院做起,带头拆网、管园,收屋子、美院子,示范带动群众按下了黄果冲村绿美乡村建设的“启动键”。看自然生态,不看人为造景。各家各户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庭院种植盆景,房前屋后种植“黄果”树、巨菌草等,既实现了村庄绿化美化,又为发展种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巨菌草,被誉为“饲草之王”,是喂养牲畜的最好选择,小小一棵草既肥了牛羊,也绿了村庄。看精致简约,不看奢华浪费。黄果冲村群众搭乘农村工作“六件套”的东风,以“项目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依托入户路及庭院硬化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此外,积极探索“自创、自建、自管”模式,多方筹措资金3.7万元购买原材料,创新实践“西畴精神”,自发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投工投劳对全村42户裸墙进行改造,以“小资金”撬动实现裸墙“大变样”,着力补齐了乡村振兴短板弱项,推动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看长效治理,不看临时突击。认真落实“一角钱”工程,建立垃圾清运及长效保洁制度,“一角钱”工程从2022年实施以来,从一开始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我家的垃圾我自己焚烧处理”到现在群众主动缴纳“一角钱”,支持垃圾清运,这中间是乡村干部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西畴精神”,多次召开群众会、入户宣传取得的成果;黄果冲村还实行“日保洁、周扫除、月评比、季晾晒”制度,坚持村规民约+“红黑榜”,“红黄绿”牌卫生评比,“美丽庭院”示范户评选等一系列举措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严格执行“鸡要关、狗要栓、牲畜出门带铲铲”公约,形成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和从严执行的浓厚氛围。看各美其美,不看千村一面。积极引导群众把家中闲置破旧的木犁、木耙、木碓等老物件、老农具展示出来,用于上墙装饰、摆放于庭院,变朽为奇,实现处处有景,路路有色;大家热爱种植本土花草树种,实现了家家能栽花、户户能植绿。 

在黄果冲的乡野阡陌,藏着很多个美丽秘境,黄果冲溶洞里的石笋和钟乳石千姿百态、茅草屋庄园自然静谧,金黄的沃柑垂涎欲滴,和美苗寨让人身心愉悦...黄果冲的四季绿得让人迷幻,美得让人陶醉。

未来,黄果冲村将进一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实践“西畴精神”,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优先、留住乡愁,量力而行、群众主体、多方参与的原则,不断提升乡村内涵品质,不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