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开征求《文山市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意见建议的通告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9日     点击:    
[字体: ]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发〔2023〕1号)要求,市委农办起草了《文山市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30天(即2023年6月19日至7月19日止)。在此期间内,若有修改意见建议的,请向市委农办秘书股反馈(联系人:张天绒,联系电话:3062761,邮箱:605612989@qq.com)。



中共文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6月30日       

 

文山市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发〔2023〕1号)、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发〔2023〕7号)精神,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发展思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文山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狠抓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全力稳定粮食生产。严格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考核措施,确保粮豆作物播种面积计划8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计划24.26万吨,比上年增加0.04万吨,增长0.15%。开展辣椒套种玉米、玉米套种中药材等粮食和经济作物间套种,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力推广晚秋粮食种植,发展冬早马铃薯和鲜食玉米生产。以水稻、玉米和马铃薯为重点,加快推进良种良法集成推广,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推进粮烟、粮辣等粮经协同发展。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落实中央、省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稻谷、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严防“割青毁粮”。严格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成果应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烟草专卖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全面提升油料生产能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完成大豆种植4万亩、油菜种植5.7万亩。统筹落实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油料种植补贴政策等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粮豆、稻油轮作,重点抓好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5.7万亩油菜扩种。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木本油料、省级“双重”等项目,实施核桃和油茶产业项目。2023年,计划发展油茶新植面积1000亩,提质增效面积100亩。〔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加快巨菌草、桂牧1号等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全株青贮玉米种植推广。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积极发展林下养畜。推进以肉牛为主导的草食畜牧业生产,推进良种繁育推广能力提升、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标准化规模养殖,2023年计划打造5个万头肉牛养殖重点乡镇,30个千头养殖示范村(村委会),150个百头养殖样板组(村小组)。建设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3个,发展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合作社9个,实施3个标准化肉牛养殖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完成牛冻精改良2000头,优质牧草种植1.6万亩,青贮玉米种植1万亩,人工草地0.15万亩。开展养殖技术培训20期,1000人次。到2023年末,全市实现肉牛存栏18万头,基础母牛存栏9万头,出栏肉牛7.7万头,牛肉产量1.18万吨,综合产值达21亿元。制定出台渔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打造“稻渔”绿色品牌。发展山地鸡、本地黑山羊等林下养殖。抓实政策引导,科学规划、主体培育,示范辐射、生态优先,互利共赢三项措施,全力推进林下中药材发展。2023年,计划发展林下草果种植面积4000亩。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加快对文祥巴西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提升改造工作,2023年全市计划完成食用菌总产量4050吨(含野生菌类),完成总产值8100万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四)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投资1298.7万元,占地20.054亩。科学实施轮换计划,根据文山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市级储备粮轮换计划的批复》(文市政复〔2023〕69号)要求,督促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按时按质完成轮换任务,同时,确保全市政策性粮食储备量达到800万公斤,各月末在库实有粮食达储存总量的70%以上,其中成品粮实物库存达到核定规模的90%以上。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根据《粮食购销定期巡查工作制度(试行)》有关规定,制定粮食购销定期巡查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好巡查工作,确保政策性粮食的安全。加强生猪稳产保供,保持能繁母猪存栏合理水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1.1万头,最低保有量1万头。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奶牛常年存栏量在0.2万头以上。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落实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助政策。加强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进出口调控。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反对食品浪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

(五)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压紧压实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调整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完善线上网络、线下网格监测预警体系和市级按月调度、乡级按月研究、村级动态排查机制。制定“一户一策”,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对象,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大政府“救助平台”的推广运用,畅通困难群众“找政府”渠道,推动“政府找”和“找政府”双向发力,组织基层干部常态化走访排查,密切部门协作联动预警,及时将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监测帮扶。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对责任制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力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脱贫地区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动态达标,做好疾病分类救治,保持医疗救助分类资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总体稳定,特困人员按照年度个人应缴费金额全额资助参保,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年120元给予定额资助,监测对象按照每人每年180元给予定额资助,过渡期内稳定脱贫户,资助标准为2022年135元,2023年90元,2024年45元,2025年按标准退出,不再享受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加强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压实“双线四级”责任,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齐抓共管局面,实现辍学生“动态清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强资助资金监管,确保学生资助资金及时兑现到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和供水管理责任有效落实,抓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2021-2023年)专项行动工作的落实,明确供水管理责任主体,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推进自来水替代小水窖工程,实现90%以上的目标,重点解决单纯依靠水窖供水人口的供水问题,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推行饮水工程管护机制,落实好水费缴费制度,建立应急供水方案,2023年计划巩固提升5.7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好农村危房和农村抗震改造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做好农房安全监测,实现低收入人口新增危房动态“清零”。及时、深入开展脱贫劳动力和监测户劳动力就业跟踪帮扶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推荐就业,做到应转尽转,同时,同步实施因就业不稳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动态清零工作。积极引导脱贫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万寿菊、辣椒、山药、中药材、山地畜牧业等重点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脱贫户综合素质及生产技能,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双绑”全覆盖。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就业和产业发展帮扶措施,对于弱劳动力半劳动力,落实公益性岗位和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做好动态监测机制建设,确保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全面签订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协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牵头单位:市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贯彻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弥补“短板”,在充分发掘乡村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补齐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内生发展要素,推进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链延伸以及产业升级。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60%以上,重点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鼓励农户以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的形式发展庭院经济。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倡导各基层工会到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工会活动、购买农特产品、志愿服务和宣传推介,积极推进益贫带贫作用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832平台”。大力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健全公益性扶贫项目资产管护和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行机制。开展就业帮扶车间专项清理行动,完善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现有帮扶车间清理核查,做到底数清楚。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建立“按劳取酬”的帮扶机制,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人员管理,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补贴按时、足额发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支撑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推动搬迁户与帮带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实现有条件的搬迁户至少发展1项增收产业。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动态清零,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均实现1人以上就业。以脱贫出列村和经济发展薄弱村为重点,每个村每年培养3至5个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和“归雁”回引“双雁”工程,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优化村“两委”队伍结构,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加大人才回引力度,每个村(社区)确保至少储备2名以上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库,由乡镇(街道)挂村(社区)领导直接联系帮带,锻造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村干部队伍。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回归农业发展生产、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形式就近就业。〔牵头单位:市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七)稳定完善帮扶政策。提高金融在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积极作用。落实好小额信贷政策,过渡期小额信贷做到“应贷尽贷”“应展尽展”,新增小额信贷贷款规模超过上年度规模,2023年力争放贷4600万元以上,贷款逾期率控制在1%以内。指导金融机构发挥金融顾问前置服务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政府引导与企业自愿相结合、集中发动与持续推动相结合、公益帮扶和共同参与相结合,构建“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的结对帮扶模式。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东西部产业发展、人才交流、劳务输出、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示范村建设、组团帮扶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上海市投入对口支援文山市计划内项目资金3580万元,静安区投入计划外项目资金630万元。实施计划内项目5个项目,其中产业项目4个,农村建设项目1个。实施计划外项目8个,人才培训项目3个,产业项目1个,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3个,社会事业项目1个。积极推进4个街道与12乡镇42个村结对帮扶,争取帮扶资金84万元以上,3所学校、5家医疗机构实施结对共建,积极动员上海市静安区社会力量参与文山市开展“百企结百村”携手兴乡村行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结对文山市的4个乡镇的4个村,投入结对帮扶资金292万元,推进4个村开展层面光伏发电项目。稳步推进定点帮扶工作,2023年省级2个单位、州级19个单位、市级83个单位在全市101个村开展定点帮扶。探索建立过渡期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把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常态化帮扶,把应该由政策兜底帮扶的脱贫人口,逐步同通过正常帮扶有能力稳定脱贫的人口分开,实行分类管理。〔牵头单位:市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工商联,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八)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实行党政同责、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全市耕地面积只增不减,永久基本农田一亩都不能少。针对2022年耕地流出5.34万亩(一般耕地2.2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08万亩)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和组建专班,压实责任,确保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流出耕地及时足额补充到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执行补充耕地项目核实认定程序、标准和规定要求,强化补充耕地项目实施,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坚持良田粮用。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组织开展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评审、报备并做好监督实施,“进出平衡”成果符合变更条件的及时纳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开展耕地撂荒情况排查,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利用。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能源局、市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九)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0.6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重点补齐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扎实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开展多部门联合排查,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深入实施“兴水强市”项目。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强州府”行动方案。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现代化高原立体水网。加快推进暮底河水库改扩建、月亮湾、依格白水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锁龙桥水库和三年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做好农田水利与灌区骨干工程有效衔接,将灌区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推进灌区节水管网工程体系覆盖。加快推进已完成安全鉴定的10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常态化开展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有效提高和保障水库安全运行。加快山洪沟治理,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区网格化动态管理。积极争取项目前期费安排,对山洪灾害防治区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落实包保责任制,落实监测预警人员,遇强降雨天气实行叫应机制。加快推进文山市湾子寨、锁龙桥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水权、水价及投融资改革,完成40万亩以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一)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制定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创新投融资机制,依托现有设施提质改造一批,引进龙头企业规范投资、高水平建设一批,积极推进农业精品化发展,力争尽快在花卉、蔬菜、小浆果、规模养殖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中小型高效适用机械装备,提升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高端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建设农业物联网,推广农产品数字营销。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鼓励按规定统筹衔接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对设施农业建设信贷贴息资金。〔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二)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农业气候精细化评估和区划工作。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2023年争取再建设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制定农业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加快推进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6.5次/10万公顷以下,即年度森林火灾不超过10次。年度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即年度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不超过180公顷,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不低于98%,森林火灾查处率不低于80%。〔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林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四、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

(十三)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持续落实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坚持做到农民增收“一口清”,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不低于60%、52%以上,重点支持各地区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推动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使用东西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主体全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好“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经营性收入增长22%以上,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双绑”利益联结达100%。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5%、16%以上,实现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动态清零。〔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更多农民工就业。扎实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深入实施“技能云南”行动,开展各类培训1.36 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0.85万人),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0.38万人次(其中农民工培训0.27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8万人,转移就业大于等于70%,确保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2.8万人。100%保障本地产业劳务用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增市场主体不低于2022年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处置机制,强化监察执法,严惩欠薪违法,依托“国家欠薪管理平台”、省级12333举报投诉平台、12345举报服务平台,及时处理欠薪问题。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多方联动培育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好“三七小匠”劳务品牌,依托18 支社保服务先锋队,汇集文山学院三七医药学院优势,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培育人才,组织评选2 家劳务品牌龙头企业、4 名领军人物,完成三七产业工人培训1.25万人次,带动就业 5000 人等工作目标任务。健全完善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落实重点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清单任务,并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提高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收入。〔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五)全力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制定《文山市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市推进试点实施方案》,对古木镇、追栗街镇、新平街道、柳井乡和东山乡的142家农民专业合作开展全面的调查走访和研究,对制度健全完善、生产经营状态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运营、质量提升工作,力争完成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深入开展市级示范社联创和合作创办企业工作。支持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通过合作社社员土地入股、合作社租赁村民土地等方式实现全程托管工作,计划完成土地全托管面积2500亩。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提高为农服务能力,规范管理模式,坚持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2023年建立完善市供销社全资控股企业的理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建设1个高质量发展的基层社、改造升级薄弱基层社1个、建设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1个、改造升级农村综合服务社数量4个,使基层社入社社员数达到4200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市林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六)深化改革激发农村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部门联合开展宅基地联审联批,认真做好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借鉴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发证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工作规程,做好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制定《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建章立制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对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组建股份合作制、股份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实施2023年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学习借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种模式”和典型案例,探索资源发包、项目引入、服务创收、资产入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报实施2023年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抓实新平街道红旗社区2023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建设。开展农村妇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两头空”排查,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林地、林木权属,林权所有人对自己的林地、林木有了自己的处置权。林业生产力得到了全面解放,把生产对象放给了林农,由林农自己做主,自己经营,自己处置,自己受益,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妇联、市林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五、加快打造特色农业强市

(十七)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目标,成立了现代农业专班,聚焦粮食、辣椒、蔬菜、中药材、水果、坚果、烟草、花卉、牛羊、生猪等重点特色产业,严格执行“六个一”工作机制,推进“6个百万”亩(头)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农业品牌,从抓产品到抓产业、抓生产到抓链条、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2023年,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40.96亿元,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提高到1.8:1。新认证登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质农产品12个。持续开展“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申报认定。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持续深入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将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录入国家追溯信息平台。〔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三七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商务局、市供销社、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八)强化农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好农业产业招商,结合目标任务切实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作为“一把手工程”,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做好农业企业培育、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宣传,积极引导农业企业走上现代化、专业化发展轨道,并为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申报相应级别的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动员成熟的经营主体创建创办农业企业,积极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以利于企业高效、高质量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年内新增农民合作社12个以上、家庭农场12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投资促进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商务局、市供销社、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十九)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以盘龙河流域为重点。推动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推进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强绿色、有机及名特优农产品、特质农产品认证。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促进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旱作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完成0.015毫米以上高强度农膜推广5万亩,农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持续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规范增殖放流,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申请实施盘龙河城区段禁渔和重点水域禁渔,非法捕捞动态清零,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实现河湖全覆盖。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施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国土绿化工程,加大森林草原保护力度,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5%以内,确保不发生重大林草有害生物灾害事件。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治理,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防控制度和长效机制,重金属污染治理能力、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金属环境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管控。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落实治理措施落地,2023年受污染耕地任务数为176625.53亩,涉及图斑6187个。其中:安全利用类152157.5亩,涉及图斑 5222个;严格管控类24468.03亩,涉及图斑 965个。加大对入境运输工具、货物和人员的查验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统筹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围绕绿色食品加工业、中医药产业等产业,实施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加工园区建设工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指导乡镇(街道)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场)地初加工项目、“一村一品”项目、“一县一业”示范创建项目、优势特色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设施整市推进等,推进全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组织申报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支持企业改扩建冷链集配中心和低温中心,支持流通企业完善终端冷链物流设施。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组织申报2023年县域商业建设行动项目,推动全市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县域邮政、供销、快递、商贸等物流资源,发挥连锁商贸流通企业自建物流优势,开展物流快递共同配送服务,2023 年,全市快递服务建制村通达率达到100%,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线上+线下” 方式扩展丰富文化活动。在传统节日、民族节庆等重要节庆节点,组织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线上教学活动和线上好书推荐等活动不少于 12 期,以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开展汽车促消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信商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供销社、市乡村振兴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三七开发利用中心,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一)培育壮大富民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设一批以生产、科技、旅游、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把庭院变成小菜园、小果园、后花园、微农场。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加快推动园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壮大园区产业实力。建立产业梯次转移承接机制,加快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重点培育发展七丹药业纳入省级重点实施项目盘子。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旅游,持续性开展踩花山、梨花节、油菜花等节庆活动,依托民族、民俗文化,不断发展研学旅游,打造以平坝为中心的乡村全域旅游示范镇,持续打造新平街道迷洒社区新发寨、平坝镇平坝村沙老寨、德厚镇洒戛竜村等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以市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资源,做好品牌策划、包装设计、视频拍摄、宣传推广、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线上销售。2023年底计划累计线上销售额达到47亿元。深入推进《云南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鼓励市内企业加快预制菜产业研发,积极开发推广小包装净菜,为“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模式提供前端支持。〔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州工信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三七开发利用中心,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抓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后的政策红利,用好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等政策,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支持企业有效利用“两仓”平台推动外贸发展。用好南博会、东博会两个平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牵头单位:市工信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税务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二十三)加快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粮油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科技合作,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加速推广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借助国内外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科研人才,加大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院士或专家合作,开展三七科研技术攻关,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科技型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具有云南特点的应用科研攻关体系,在智慧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成果,建州级以上专家工作站2个,助力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6项以上,指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10项,助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6个以上。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三七开发利用中心,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根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市17个乡镇(街道)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收集,加大文山独有的特色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开发、利用。加快种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落实国家和省优良品种推广补助奖励政策,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促进种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壮大本土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到市内制种供种。2023年,继续推进省级农作物种子种苗监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开展105个玉米品种纯度田间鉴定试验、协助州级部门完成2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评价示范试验,开展辖区内联合体试验检查40组。积极申请国家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区域性良繁基地等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落地文山。争取启动文山牛、滇南小耳猪等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春秋农业、佳佳福种业等本土种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农业用种安全供给。持续推进文山三七、小耳朵猪、小耳朵山药等优势产业良种保护和研究,着力创建区域品牌。〔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五)加快先进农机推广应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支持企业开展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研发及推广应用,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发展中小型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机组织作业服务能力。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力度,探索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措施,发挥惠农政策优势,提升全市农机装备实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51%。〔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到田间地头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生产技术。重点围绕粮食、经济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种植、辣椒、蔬菜、万寿菊、水果等精深加工、蓝莓与花卉无土设施栽培、蔗叶腐熟还田、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菌草等特色饲草资源化利用、文山牛高效养殖等,集成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一批示范典型。强化农业产业科技增收试验示范作用,培训产业发展人才,探索与农户合作经营、创新发展的模式,打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计划开展科技培训47期,47000人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林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十七)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立专项任务责任制,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成效围绕乡村振兴短板,从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服设施、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认真梳理出了700多个项目,落实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用地117个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46个,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国土空间和土地要素保障,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打造德厚镇德厚村委会洒戛竜村、马塘镇汤坝村委会塘子寨村、新平街道迷洒社区新发寨村、平坝镇平坝村委会沙老寨村等一批“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典型示范点,其中新平街道迷洒社区被评选为2021年省级“干部规划家乡”优秀典型案例,获得省级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2021年—2022年编制任务的98个村庄规划已全部完成县级审查,97个已完成村民决议(马塘镇干塘子村因涉及文蒙铁路拆迁安置需调整规划用地布局而推迟村民决议),计划今年8月底前完成市规委会审议、10月底前完成审批,稳步推进2023年度25个村庄规划县级技术审查、村民决议及审批工作,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经费保障,适时召开市、乡、村三级“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推进会议,压实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村(社区)干部实体责任,推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落细落小落实,现正陆续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信息系统录入,计划于今年7月底前完成县级技术审查、12月底前完成市规委会审议、2024年1月底前完成审批。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和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裸房”风貌改造提升行动,打造“裸房”改造提升示范带。做好传统村落申报,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强动态巡查和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族宗教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八)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健康乡镇、健康村建设,不断巩固省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成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全域开展“三清、四整、五提升”行动。通过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2023年实施61个2023年度“百千万”示范工程项目,其中1个示范乡镇、17个精品示范村、43个美丽村(包括6个市级美丽村庄),投资资金为3700万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开展绿美建设,新增4个省级绿美乡镇、4个省级绿美乡村、210个州级绿美乡村。开展农村“裸房”风貌整治。深入实施美丽集镇建设三年行动,建设4个示范类和13个推广类美丽集镇。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推动问题排查整改常态化,持续开展公厕管护和改厕技术服务专项行动,2023年,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012座以上、农村卫生公厕29座。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等重点区域,重点补齐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垃圾清运收费全覆盖,巩固完善“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机制,推动农村垃圾治理。2023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11个乡(镇)镇区、720个村庄,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9个以上乡(镇)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3个行政村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26个行政村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20%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族宗教局、市林草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二十九)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确保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5.422公里(老等线、界上线、以滴线、旧白线)。印发《关于加快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建设进度》的通知、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项目建设征地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加快推进项目可研报告的制定,积极推进工作,明确项目投资合作主体,编制《文山市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扫尾完善2021年度项目并确保正常供水,力争2022年度和2023年度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持续加强乡村基层设施建设中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争完成农房危房和抗震改造54户以上。加强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申报并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偏远地区和自然村4G 网络覆盖率实现持续优化提升,加快推进5G网络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逐步提高沿边地区5G网络覆盖能力,2023年,县城和乡镇、重点行政村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建成 5G 基站 100 个。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以点带面深入实施广电乡村工程洗古塘村省级试点建设。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一库两平台”,推进智慧农业、信息惠农服务发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组织编制责任清单,全面加强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压实市乡村三级责任,深入开展乡村交通、消防、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健全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应急管理体系,乡镇(街道)实现“六有”(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行政村(社区)实现“三有”(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努力实现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更加稳定可控。〔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商务局、市应急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实施教育事业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学生关爱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学校现代管理工程“五大工程”。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进一步合理调整差别化补助政策,重点向村小、教学点等条件艰苦地方倾斜,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机制。持续提升市级医院综合能力,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贯彻落实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落实乡村医生定额补助,落实参加养老保险补助措施,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确保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压紧压实“五级书记”抓农村疫情防控责任,做好农村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居住地申办低保、特困供养工作,优化低保审核确认流程,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平台”作用,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多渠道推动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服务、文体活动,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残联、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八、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十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优化村“两委”队伍结构,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全覆盖开展村“两委”换届后“回头看”,及时分析研判班子运行情况及村干部履职情况,结合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等工作,及时调整不胜任岗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村党组织书记。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化“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强化市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分级分类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做好驻村干部集中轮换工作,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抓实“扩先提中治软”工作,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紧扣中央、省、州、市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打招呼、直插一线、到村到户开展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若干措施,常态化推进村集体“三资”提级监督和加强对村部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监督。深化运用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织密基层监督网络,推动监督向基层延伸。深入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通过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实党建带群建,发挥好群团组织作用。〔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十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市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加快网格化“多网合一”建设。按照全村整治、全域整治、典型示范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民增收基层治理绿美建设三个一“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落实好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瘦身提质”行动,为基层党组织“造型铸魂”。全面落实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级议事决策机制,督促指导村(社区)对于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研究讨论,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并及时将决议、实施结果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排查整治工作为契机,对村(社区)对重大建设工程和财务事项是否实行“四议两公开”机制进行检查。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强“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全市各乡村振兴挂钩单位力量,有序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训、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实现法律服务覆盖率100%。推进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优化“全科网格”建设,推广运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推动形成党建引领“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一网兜”。紧紧围绕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贯彻《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聚焦重点领域,建立完善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行业调解组织,积极发挥法律服务工作者、民间组织等群体作用,拓展调解队伍,定期开展调解业务培训,坚持一般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重点领域拉网式排查,专案攻坚、重点化解,确保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实现矛盾纠纷发生率和案件数与去年相比实现稳中有降,群众满意度得到全面提升,因地制宜打造民族地区“双语”调解员队伍,实现四个彝族乡实现矛盾纠纷“双语”调解全覆盖目标,加强案件回访力度,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加大对矛盾纠纷案件的回访力度,定期分析研判,持续深化诉前委派调解建设,出台综合考评办法。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增强网格内信息、服务和治理资源统一调度。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始终坚持挤压农村领域黑恶势力的“生存空间”,重拳打击“村霸”“乡痞”等农村黑恶势力,坚决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赌博机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媒体曝光集中的城镇周边、校园周边等区域和赌博机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电子游戏厅、动漫城、电玩城及地下赌厅等场所。严打农村地区侵害老人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动。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网格化、数字化等典型方式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深化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牵头单位: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纪委监委、市公安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妇联、市民族宗教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平安文山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十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融媒体中心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排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14个乡镇、3 个街道办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023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少于102 场,每场演出时长 90 分钟,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扩大“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覆盖面,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山好人等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探索建设“初心小屋”、“幸福超市”,试点先行创建“道德积分站”。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组织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深入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推进农村丧葬风俗改革。〔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妇联,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九、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四)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地方投入稳定。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市级比例达到8%。加强农业投资项目纳统,将目标任务分解压实到乡镇(街道)、落到项目、落到产业,2023年确保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完成28亿以上。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向上级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完善要素保障,建立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投入,因地制宜开发文山“三农”金融产品,切实解决融资难题;通过与省农担公司合作,签订政担合作协议,文山市辖区内涉农贷款实现零担保费率,降低融资成本,助力“三农”发展。完善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探索拓宽抵押物范围,优先保障粮食播种收购、“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信贷供应,加大对设施农业信贷投放力度,确保涉农企业贷款每年不低于3亿元。完善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因地制宜探索开展渔业保险,保障渔业产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乡村振兴局、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十五)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建立完善城市教师、医生、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鼓励各方面人才、技术下乡到基层一线服务,提升基层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的培训力度,争取更多的科技人员获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逐步实现乡(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2023 年新选派科技特派员26人,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团1个,开展培训100次以上,指导科技服务300次以上。做好2023年度基层人才对口培养工作。深入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等行动,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每个脱贫村重点培养3至5个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培养工程。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激励等机制,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业创新期间取得的业绩成果,可作为职称申报评审的参考依据。鼓励支持入乡创业兴业人员、乡村振兴引进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至服务地区所在乡镇的乡村振兴人才集体户口。持续落实“城市卫生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项目。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妇联、团市委,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三十六)健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机制,编写《文山市“十四五”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并对拟纳入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进行督促指导,促进各项指标达标,从而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大力推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共建示范县创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相关权益,保障享有同城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通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乡综合管理执法局、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