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人民政府

文山市:“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山区群众撬开致富大门

新时代水土保持典型案例

信息来源:市水务局水资源水保股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3日     作者:李胜娇 王洁     点击:    
[字体: ]

站在文山市新街乡牛么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登高远望,一排排沃柑树为山坡披上一层层绿色的地毯,远处的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在山间延伸。春夏时节,这里满山苍翠,绿意盎然;秋冬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的沃柑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令人垂涎。昔日的瘠坡荒地变成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阡陌纵横、林茂粮丰的新气象。

文山市牛么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现状

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是荒山秃岭、不毛之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差,土地产出低。文山市新街乡牛么底村属于典型山区,山高坡陡。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单一,以耕地和林地为主,林地结构差,耕地水利化程度低,耕作条件较差,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土地成了撂荒地。

昔日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留住了水和土,就留住了生命的希望和生存的根基。多年来,文山市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环境的致富之路。

为破解当地群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局面,2016年,文山市精准施策,结合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围绕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文山市水务局将文山市新街乡牛么底村作为水土保持项目产业发展试点,以坡耕地改造为抓手,结合文山市“三农”发展大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在传统的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的基础上,从以治山为主变为山水统筹、以水为主,探索采用“水保+产业发展”“水保+美丽乡村建设”等生态治理模式。2016年12月,文山市牛么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配套完成了田间道路和截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形成了完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体系。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文山山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900万元完成经果林种植134.03公顷;配套建设田间道路3823米,田间道路排水沟2973米;完成封禁治理137.88公顷。

如今漫山遍野的沃柑挂满枝头

随着耕作条件的改善,不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促进了产业发展,同时使流域周边地区的水热状况得到改善,地区涵养水源得到明显增加,地表径流的冲涮逐年减少,土壤侵蚀程度也逐年减轻,生态有了良性循环,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费300万元,劳务费700万余元,带动406户当地村民入股基地,入股资金256万元,每股每年可获得红利280元,带动当地群众种植柑橘3150亩,成了助农增收重要产业。

文山市新街镇牛么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通过对低产坡耕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荒山荒坡、疏林地及部分灌木林的林业经济体系建设和植被自然恢复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等,在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自然灾害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了“梯坎稳固、土面平整、耕作有路、产业配套、农民有靠”的综合治理目标,走上了“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基础,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纽带,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赢”。

如今,一股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浪潮正在山村大地上加快涌动。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文山市始终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红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产业为导向,将良好的生态激活为生产力,形成“经济与生态齐飞,发展与绿色共赢”的良好格局。随着项目带动、生态修复、坡耕治理等工程的建设,文山市的经济发展将会愈发欣欣向荣。产业旺起来、腰包鼓起来、日子乐起来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