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文山市人民政府

文山市农业农村局7方面推进基层治理“一网兜”工作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1日     点击:    
[字体: ]

一是建设“全科网格”,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多网合一、一网通建、一网统管、一网共享”标准和“1+1+N”模式(1名网格长+1名专责网格员+N名兼职网格员模式)选优配齐网格员队伍,对每个网格进行编码,逐步实现网格单元地理信息数字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7个、三级网格152个、四级网格1918个(专属网格253个)、五级网格(微网格)3020个,选配四级网格(基础网格、专属网格)网格长1067名、专责网格员1887名、兼职网格员4063名。

二是全力推进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依托云南省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结合文山市实际进行本土化开发,优化网格化服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访接访等功能,推动实现“一网统管”。

三是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印发《关于文山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对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进行提质改造,目前市级及17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印发《文山市关于加强综治中心队伍建设工作方案》,统筹各级力量形成集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管理、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治理队伍,构建“一支队伍管治理”运行模式。印发《文山市贯彻落实〈关于完善提升全州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方案》《文山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事项清单(试行)》,压紧压实网格责任。

四是全面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以“七个纳入”为保障,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以实现社会治理层面“三下降一扭转”为目标,以五个“千万”为抓手,在全市迅速掀起扫盲式普法热潮,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市104家省、州驻文及市级单位挂包全市152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全市152个行政村(社区)挂包全覆盖,完成1382个自然村现场法治宣传,建设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98个,发放宣传资料66万份,开展入户宣传81469户245807人,法治宣讲1356场230096人。

五是严打严防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开展“警灯闪烁”行动,深化“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警务体系建设,打造“1+2+3+N”防控模式,推进“双快”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屯警街面,做到快接快处,不断加强治安重点区域的巡逻管控,及时发现制止各类违法犯罪;加大对暴力犯罪前科、高危人群、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管控力度,严密防范重点人员引发的命案;对旅馆业、网吧、歌厅、出租房屋、烧烤店进行分类管控治理,促进重点场所管理规范化。2023年以来,共出动警力63296人次,警车23357辆次,共破获现行案件37起,现场抓获嫌疑人363人,查获管制刀具38把,追回被盗摩托车20辆、收集10部,成功处置各类突发案件35起。

六是全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按照“五个排查”“五个必访”要求,抓好各职能部门、村小组和网格两条线,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排查,确保“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截至目前,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6003件,成功调处13628件,调处率85.16%;排查出婚姻(婚恋)纠纷1681件,成功调处1403件,调处率83.46%。

七是探索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新路径。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路径,打造可借鉴、可复制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点。如,在开化街道探索“党建引领+商圈自治+联防联控”治理机制,创新建立炬隆万商汇商圈治理联盟委员会;在新街乡创新“三非”人员管控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12123模式”,入选了州级基层治理示范点;在卧龙街道攀枝花社区探索“强基暖邻”治理模式,缔造文新小区居民幸福新生活,在丽水湖畔小区探索“支部+自救+自治”模式,积极为解决小区矛盾纠纷和疑难杂症贡献“银发”力量;在薄竹镇依格白村探索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社会治理模式,成立“事合院”党员服务点,建立“民事村办”工作机制,打造数字化积分平台,构建全民化积分体系,实现多样化积分收益。